今天與某各老朋友出去吃飯... 跟他的關係很神奇... 他是我國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校,我好像還氣哭過他兩次...頗需要弟弟照顧的乾姐 不過他大學去德國交換學生八個月回來之後就失聯了 最近才撿回來...很巧他也在準備國考,希望他能順利考上 話說他家是市場的盤商,而我家則是代工廠 聊到最近物價狂漲,由於物價上漲的關係,他家最近賺的比較多 接著就換我抱怨原物料上漲,吸收成本的都是我家這種代工廠,利潤都被壓縮了 結論就是:通路是王,因為永遠都會有工廠願意少賺一點... 接著我所思考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盤商與工廠對上游議價能力的差異? 產業的供應鏈大概是這樣的: 原物料供應商>工廠>盤商>零售商>消費者 越往上游,壟斷狀況越嚴重,所以議價空間也越小 舉花生為例,今年花生春豆豐收,但是脫殼工廠聯合拖延向農民收購的時間 等到花生春豆價格大幅下滑之後,這些壟斷的脫殼工廠才大量收購低價花生 由於花生價格過低,影響農民種植意願,所以下一季的花生冬豆數量自然較少 接著又遇到秋颱,讓花生冬豆的收成狀況更糟 於是冬豆收成時,價格比春豆上漲了一倍,但是由於產量少,農民也沒賺多少 賺的都是刻意壓低春豆價格,大量囤積春豆的脫殼工廠 全台灣賣花生的就那幾家,工廠能談的價格差異自然不大 怎麼從其他地方降低成本,就各憑本事了 何況永遠有人願意賺的比你少一點 可是如此說來,零售商對盤商應該也有較大的議價能力 為什麼盤商的利潤為什麼不會被壓縮呢? 這就牽扯到集貨範圍的問題 什麼是[集貨範圍]呢?我們要先來看看[可觸及價格] 你身處雲林縣北港鎮,你想買顆硬碟 你上網找到了最便宜的硬碟...320G只要2850元,但是含運費150要3000 同學跟你說在光華可以找到2840元的硬碟,但是你要怎麼去光華呢? 價錢就在那裡,但是你就是買不到 你能買到的是含運費3000的網路交易硬碟 或者就是鎮上號稱天天驚爆價、絕對最便宜,卻明明貴別人一兩百的黃色鬼屋 不然就是開價3100的小型資訊店,讓你斟酌半天要不要為了省這一百塊 考慮是否讓硬碟從台北寄下來的路上滾來滾去 這就是你的可觸及價格 可觸及價格指數最重要的兩個條件在於集貨範圍大小與集貨價格變異數 集貨範圍越大,可觸及價格指數越高,議價能力也越高 集貨價格變異數越大,可觸及價格指數也越高,自然議價能力也越高 工廠對於上游原物料來源的集貨範圍也...